县教委:创新”四大机制“全面构筑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提出了殷切希望、明确了具体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破解当前教师队伍结构不优、流动不畅、激励不够、名师不多等问题瓶颈,创新“四大机制”,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力支撑。
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做强教师“基本盘”。一是招录引进补缺口。精准研判人口变化趋势,结合城乡学校和各学段教育实际,动态调整教师编制和职称岗位设置,通过考核招聘、公开招录、引进县外人才等途径,及时补足幼儿教师、高中教师缺口,配齐配足乡村薄弱学校专任教师。二是定向培养补短板。大力实施全科教师、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落实全科师范生到农村学校特别是乡村教学点任教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全科师范生“全能”的优势和作用。 三是统筹共享补弱项。加强县域统筹,优化调整学校布局,合理分流撤并学校和乡村学校富余教师。深化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改革,实施思想政治、科学、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校际共享。
二、创新交流轮岗机制,激活教师“蓄水池”。一是强化协同联动破题。联动县委编办、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共同破解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瓶颈,探索建立县教委或学区、教育集团统筹使用教师编制和岗位的制度机制,解决交流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不能随人走”的难题。二是创新岗位管理解题。探索实施将农村学校剩余编制统筹安排到城区规模较大且教师紧缺的中小学,用于增设专业技术岗位解决交流人员职称职级问题。教师流动进出学校设置的相应岗位均实施同步锁定管理,既做到“增减平衡”,又破解制度瓶颈。三是优化选调机制答题。完善《教职工流动管理办法》,优化教育系统教师遴选、调配细则,制定乡村学校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遴选或直接选调到城区学校任教的制度,明确相关条件、选调程序等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遴选或直接选调进城的优秀教师不降职级待遇,打通城乡教师流动壁垒。
三、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动力源”。一是树正鲜明导向。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树立“重基层、重一线、重实绩”的鲜明导向,适度减少全县教师超额绩效预发额度,增大超额绩效考核发放比例,加大一线教师工作量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注重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激励教师挑重担、敢担当、有作为,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二是健全评价机制。推进教师评价改革,修订完善具有科学性、指导性、激励性、可操作性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修订《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指导意见》《职称评聘和职级晋升指导意见》《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探索实行课时绩效,充分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活力。三是注重关爱激励。厚植尊师重教文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落实《垫江县关爱教师十条措施》,举办优秀教师团建活动、未婚女教师联谊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娱活动。全面保障乡村教师待遇,落实职称评审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政策,建好乡村学校教师周转房,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合理待遇,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提升教师荣誉感幸福感。
四、创新引育培养机制,锻造教师“精钢骨”。一是强化典型引领。强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轮训,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健全完善师德长效机制,积极选树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优秀事迹,凝聚正能量,树立好榜样。二是提升专业素养。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体系,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与时俱进优化知识结构、更新专业理念、增强育人本领、提升教学能力。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运用专递课堂、“AI+教研”等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三是加强名师培育。强化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注重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坊建设,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和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常态化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加强教师专业成长规划指导,强化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培训,培育一批引领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