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农业农村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垫江县太平镇牡丹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农旅融合促乡村振兴

日期:2024-12-04
        

一、村情概述

垫江县太平镇牡丹村位于明月山东麓,幅员面积6.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42亩,林地面积3354亩,下辖6个村民小组,96名党员,有885户2927人。村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恺之峰旅游区,也是市级明月天香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之一。牡丹村距太平场镇1公里、垫江县城9公里,太楠路、天香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名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重庆市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重庆市乡村文明旅游示范村”“重庆市绿色示范村庄”“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市级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牡丹村借助优良的自然环境,以“农旅融合+乡村治理”为抓手,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努力开创党建统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农业方面:山水牡丹“花经济”,乡村振兴踏歌来

牡丹村以种植牡丹为龙头企业,素有“丹皮之乡”的美誉,通过整合盘活村民闲置土地资源,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同时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经营销售丹皮,实现丹皮产业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截至目前,牡丹村全域种植牡丹5000余亩,年产丹皮33吨,实现年产值330万元。

牡丹村丹皮产业

(二)乡村旅游:牡丹故里出新彩,农旅融合助振兴

牡丹村依托山水牡丹优势,找准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引进了公司对恺之峰旅游区进行升级打造,增加了玻璃栈道、亲子乐园等配套娱乐项目,恺之峰旅游区种植牡丹面积6000余亩,共有观赏牡丹品种200余个,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7亿元。除观赏外,牡丹花的花瓣可酿酒、可制糕、可“变身”为化妆品,花籽可榨油,还相继开发出牡丹皂、牡丹花茶、牡丹花酒、牡丹豆花等系列产品。目前,这一产业已实现从单一观赏向旅游观光、食品加工等领域不断延伸,打造出三产融合的新标杆。

恺之峰旅游区

牡丹观光旅游

牡丹籽油产品

牡丹系列产品

(三)经济发展:牡丹花开迎客来,铺满村民致富路

一朵牡丹“花开富贵”,越来越多村民吃上“旅游饭”。一是山区变景区。恺之峰旅游区、太平禅院等多处人文景观的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二是农房变民宿。村民利用自有农房打造出春晓·楠竹山舍、牡丹民宿、龙泉山庄等多家精品民宿,文化特色鲜明,服务品质高,度假氛围浓厚,能够满足接待游客的需求;三是农民变股民。村集体通过旅游带动,鼓励村民拓展出牡丹鲜切花、牡丹盆栽等产品,村民每年靠售卖牡丹盆栽能轻松挣到上万元;四是带动就近务工。村里成立了劳务公司,常年为恺之峰景区提供固定用工50余人,高峰期每天有100余人,年劳务支出超100万元。

春晓·楠竹山舍精品民宿

种植销售牡丹盆栽

(四)乡村治理:人居环境焕新颜,和美乡村入卷来

牡丹村用好党建统领“885”工作机制,聚焦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结合“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探索三保障、三机制、三服务的“333”“院落微治理”工作法,发展“五色”志愿者队伍暖心群众,开发“小院家”公众号助力乡村智治,创建“板凳说事”治理品牌强化连心服务,打造集议事协商、环境治理、服务群众等于一体的院落治理“微单元”,寻求基层治理“更优解”,助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牡丹村数字化平台展示厅

牡丹村丹乡小院一角

三、经验启示

(一)突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更加主动

牡丹村深化“镇党委—村支部—网格党小组(村民小组)—院落微网格”的组织构架,党组织全覆盖网格,把8个小院作为党支部(党小组)的活动阵地,推动网格向小院下沉、组织活动向小院延伸,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前哨”“探头”作用,构建“党建统领、多跨协同”的高效运转机制,这种党建引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二)推动产业融合,乡村振兴更加有效

牡丹村的成功在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一方面坚持科学发展的要求。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条件等实际出发,构建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力争在扩大牡丹产品市场份额上做文章,带动农民实现共富。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业态创新。整合现有自然和产业资源,重点发展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创意农业等产业,同时支持发展“农业+庭院经济+设施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模式,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牡丹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丹皮产业特色,还通过“花经济”开发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深入挖掘牡丹花多元价值,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

(三)实现群众需求,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牡丹村院落微治理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建立院落议事协商机制,共商共定院落院规,引导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构建“敞开说—大家议—齐心办—共同评”,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推动“政策在群众家门口宣讲、民意在群众家门口听取、矛盾在群众家门口化解、发展在群众家门口谋划”,村民从“一旁看”转向“一起干”,从“要我整治”变为“我要整治”,让“村里事”变为“家里事”,实现乡村治理从“替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既满足了群众各类需求,又拉近了干群关系,真正激活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