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农业农村委员会>政务活动

保护好农业“芯片” 重庆全力推进种业振兴

日期:2022-12-20

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重庆,种业振兴行动正持续推进,目标是到2030年,全面建成西部种业高地,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供支撑。

不久前,经过持续攻关,“渝州白鹅”配套系完成了第三方性能测定,即将进行国家级品种审定。据了解,“渝州白鹅”是以四川白鹅为基本素材,通过多品种杂交育成的优质肉鹅配套系,可以从种源上解决重庆肉鹅良种缺乏、加工原料鹅短缺等问题。

市畜牧科学院家禽遗传育种团队研究员李琴介绍,培育成功之后,“渝州白鹅”将成为我市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鹅配套系,它的产蛋量、体重以及它的饲料转换率比在选育之前提高了15%以上。

针对我市重大突破性品种较少、市内种业企业实力弱小等薄弱环节,去年5月,由市农业农村委牵头,市农科院、市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三峡农科院、重庆中一种业公司等近20家科研院所、种业企业成立了10个“科企联合体”,对种业研发进行攻关,效果正逐步显现。

市畜牧科学院副院长王启贵说:“可以就地转化,让成果尽快能够发挥应有作用。预计到2025年,我们至少要培育出一个猪的新品种,一个家禽的新品种。”

在种业创新攻关的同时,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也取得了新进展。就在上月底,市种业协会、市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办联合发布了包括大足黑山羊在内的重庆十大优异农业种质资源。截至目前,全市新收集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2400多份,确定了42家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建成了国家重点区域畜禽基因库和市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长张晓春说,建立了种质资源保护与登记制度,就相当于种质资源就是一个知识产权,为整个保护利用这一块提供了法律支撑,可以更好地交给种业企业。

截至目前,全市自育农作物新品种占比已超过四成,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的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基本实现了地方种质资源“应保尽保”。

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表示,正在逐步建立稳定的种源保供基地,力争用5到15年时间,全力推进全市种业科技迈上新台阶,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区域影响力的种业创新高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