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为保证政务公开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我局坚持做到政务公开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同总结、同奖惩,建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事业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组织体系,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压实压紧责任,切实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信息公开处理流程细则,严格遵守垫江县政府信息公开基本原则,本着“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公开不涉密,涉密不公开”的信息公开要求,做到“依法公开,真实公正,注重实效,有利监督”。坚持分级审核、先审后发的原则,严把政治关、法律关、保密关、文字关,对外公开发布的政府信息,必须经三级审核后方能公开发布。
(二)突出重点,夯实基础
1. 加强网站建设,拓宽公开渠道。以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为契机,优化了网站版式,科学设置栏目,以信息全面、界面友好、利于查询为目标,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年报、依申请公开等栏目进行了全面梳理、整改,围绕环保工作重点、公众关注点和社会聚焦点,不断丰富公开内容,全力做好环境质量、环境监测、应急预案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发布工作,提升了网上查阅信息、咨询办事满意度。2020年,新浪官方微博发布各类信息5000余条、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信息800余条,政府网站发布各类信息400余条,“攻坚战污染绿色促发展”短视频“双微”传播阅读9000余人次。
2. 强化监督指导,优化服务体验。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过程中,我局不断提高依法公开水平,严格依法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监督,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强化责任,严肃纪律,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连续性,积极贯彻实施信息督查检查制度,严格把握公开程序,边学习、边修改、边完善,广泛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切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定期排查垫江生态环境“双微”,常态化清理排查生态环境“双微”20余次,删除2013年以来官方微博过期及不当信息5000余条,清理“僵尸”板块10余个。
3. 突出重点领域,提升工作质量。一是加强生态环境质量信息公开。通过政府网站以及新浪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日报、未来三日空气质量预报、重庆市及区县(自治县)空气质量排名。每季度公开垫江县功能区噪声质量信息、垫江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等水环境质量信息。二是加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信息公开。在政府网站设立“环保督察在行动”专栏,主动公开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情况。2020年,公开问题整改销号情况公示信息15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加强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在政府网站设立“应急预案”“行政处罚/强制”“监督检查”栏目,开设“应急预案、重要预警信息及处置”“权力清单、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环境保护”子栏目,主动公开环境管理、监督检查信息。2020年,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信息56条,行政强制信息1条,应急信息2条,监督检查信息4条。四是加强环境行政许可信息公开。在政府网站设立“行政许可”栏目,主动公开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信息。2020年,审批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61个。办理了排污许可证75个,夜间作业审核19个,辐射安全许可证17个, 危废经营许可证1个。备案环境影响后评价建设项目1家,核定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排污权3家,评估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1家。五是加强回应热点关注信息公开。2020年,组织召开“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2场新闻发布会,局领导(新闻发言人)接受各类媒体采访20余次。围绕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五大环保行动、“放管服”改革、环境法治建设、环保公众参与等重点措施及成效,推出一批有份量、有温度、有影响的重点作品,全年媒体共报道600余篇,发布各类环境保护信息500余条,刊印《垫江环保》杂志12期、发行4300余册、刊载动态信息400余篇次。报送新闻选题80余篇,其中被垫江日报(新闻)采用60余篇次、被重庆日报(新闻)采用15篇次。2020年8月-12月,联合县司法局、县普法办,在26个乡镇(街道)开展污染防治攻坚“百日大会战”专项法治宣传,宣传活动共悬挂宣传标语100余条,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30000余份,出动宣传车巡回宣传150余次,解答群众法律政策咨询3000余人次,走基层开展民法典、污染防治攻坚“百日大会战”等相关法律知识宣讲43次。共受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及网上等各类环境信访投诉805件,办理回复率100%。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第二十条第(一)项 | ||||
信息内容 |
本年新 制作数量 |
本年新 公开数量 |
对外公开 总数量 | |
规章 |
0 |
0 |
0 | |
规范性文件 |
0 |
0 |
0 | |
第二十条第(五)项 | ||||
信息内容 |
上一年 项目数量 |
本年增/减 |
处理决定 数量 | |
行政许可 |
14 |
+6 |
173 | |
其他对外管理服务事项 |
8 |
-1 |
31 | |
第二十条第(六)项 | ||||
信息内容 |
上一年 项目数量 |
本年增/减 |
处理决定 数量 | |
行政处罚 |
106 |
0 |
56 | |
行政强制 |
2 |
0 |
1 | |
第二十条第(八)项 | ||||
信息内容 |
上一年 项目数量 |
本年增/减 | ||
行政事业性收费 |
0 |
0 | ||
第二十条第(九)项 | ||||
信息内容 |
采购项目数量 |
采购总金额 | ||
政府集中采购 |
7 |
4275600 |
三、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
(本列数据的勾稽关系为:第一项加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加第四项之和) |
申请人情况 | ||||||||
自然人 |
法人或其他组织 |
总 计 | |||||||
商业 企业 |
科研 机构 |
社会 公益 组织 |
法律 服务 机构 |
其他 | |||||
一、本年新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 |
0 | 0 | 0 | 0 | 0 | 0 |
0 | ||
二、上年结转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 |
0 | 0 | 0 | 0 | 0 | 0 |
0 | ||
三、本年度办理结果 |
(一)予以公开 |
0 | 0 | 0 | 0 | 0 | 0 |
0 | |
(二)部分公开(区分处理的,只计这一情形,不计其他情形) |
0 | 0 | 0 | 0 | 0 | 0 |
0 | ||
(三)不予公开 |
1.属于国家秘密 |
0 | 0 | 0 | 0 | 0 | 0 |
0 | |
2.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 |
0 | 0 | 0 | 0 | 0 | 0 |
0 | ||
3.危及“三安全一稳定” |
0 | 0 | 0 | 0 | 0 | 0 |
0 | ||
4.保护第三方合法权益 |
0 | 0 | 0 | 0 | 0 | 0 |
0 | ||
5.属于三类内部事务信息 |
0 | 0 | 0 | 0 | 0 | 0 |
0 | ||
6.属于四类过程性信息 |
0 | 0 | 0 | 0 | 0 | 0 |
0 | ||
7.属于行政执法案卷 |
0 | 0 | 0 | 0 | 0 | 0 |
0 | ||
8.属于行政查询事项 |
0 | 0 | 0 | 0 | 0 | 0 |
0 | ||
(四)无法提供 |
1.本机关不掌握相关政府信息 |
0 | 0 | 0 | 0 | 0 | 0 |
0 | |
2.没有现成信息需要另行制作 |
0 | 0 | 0 | 0 | 0 | 0 |
0 | ||
3.补正后申请内容仍不明确 |
0 | 0 | 0 | 0 | 0 | 0 |
0 | ||
(五)不予处理 |
1.信访举报投诉类申请 |
0 | 0 | 0 | 0 | 0 | 0 |
0 | |
2.重复申请 |
0 | 0 | 0 | 0 | 0 | 0 |
0 | ||
3.要求提供公开出版物 |
0 | 0 | 0 | 0 | 0 | 0 |
0 | ||
4.无正当理由大量反复申请 |
0 | 0 | 0 | 0 | 0 | 0 |
0 | ||
5.要求行政机关确认或重新出具已获取信息 |
0 | 0 | 0 | 0 | 0 | 0 |
0 | ||
(六)其他处理 |
0 | 0 | 0 | 0 | 0 | 0 |
0 | ||
(七)总计 |
0 | 0 | 0 | 0 | 0 | 0 |
0 | ||
四、结转下年度继续办理 |
0 | 0 | 0 | 0 | 0 | 0 |
0 |
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
行政复议 |
行政诉讼 | |||||||||||||
结 果 维 持 |
结 果 纠 正 |
其 他 结 果 |
尚 未 审 结 |
总 计 |
未经复议直接起诉 |
复议后起诉 | ||||||||
结 果 维 持 |
结 果 纠 正 |
其 他 结 果 |
尚 未 审 结 |
总 计 |
结 果 维 持 |
结 果 纠 正 |
其 他 结 果 |
尚 未 审 结 |
总 计 |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目前,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事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待提升,对公开内容和上报要求不够熟悉。二是部分政务公开工作实效性不够强,公开的内容不够全面、不够及时。改进情况:一是进一步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制度,督促各科室站队落实好信息报送工作、政务公开专职人员落实好信息公布及更新工作,确保政务公开工作及时、规范、深入、持续、高效地开展。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加强对从事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结合当前环保工作的热点和难点,进一步提高对政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关要求,做到该公开的信息公开到位,不该公开的信息决不能公开,对外公开信息要及时更新。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