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应急管理局“六项举措”抓好垫江救灾救助工作
一是夯实“快速响应”的应急储备链。与县发展改革委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和应急调运机制,定期联合开展救灾物资摸排指导工作,确保全县救灾物资储备品类齐、数量足、账目清、质量好、管理善,遇到灾害时能及时拉得出、用得上。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实现转移避险全覆盖。严格落实县、镇(街)、村(社)分级分片包保责任,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精准识别风险隐患点影响范围,明确转移避险和安置人数,统筹调度和力量配置,实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快转”,确保转移避险全覆盖。
三是严格灾情管理,确保信息精准报送。灾情收集要秉持“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的工作态度,主动问灾、查灾、报灾,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深入灾区一线核查灾情,及时、准确、全面统计上报灾情信息,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
四是及时完善救灾预案,精准研判响应措施。结合本县近10年极端天气灾害特征和各类灾害影响范围特点,查漏补缺,及时修订救灾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密切跟踪灾害发展态势,精准研判响应措施,确保救灾救助及时有效覆盖到每户每人上。
五是开通绿色通道,提升救助服务效能。建立“受灾申报—核查—救助”绿色通道,依托“愉快拨”平台实现线上申报,镇村干部24小时内入户核查,对房屋受损、粮食被淹等受灾群众,分类落实临时生活救助和过渡期安置。与县农业农村委协同建立特殊群体,包括(五保户、低保户、脱贫户、监测户、残疾人)等“花名册”,确保灾害发生时优先转移、优先安置。在集中安置点设立“爱心服务站”,提供轮椅、母婴用品等物资,安排医护人员驻点服务,确保特殊群体“不落一人”。
六是完善灾后恢复机制,构建数字“智慧救灾”体系。对照灾后重建“清单”,进一步完善“一户一策”“一村一案”重建计划,统筹整合民政、住建、农业、水利等领域资金,优先修复农房、灌溉渠等民生设施。依托数字重庆建设模块,整合气象、水利、规资、住建等多源数据,实现隐患点实时监测、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动态调度的数字化“智慧救灾”,推动救灾救助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