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构建精细“微网格”,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构建“镇—村(社区)—网格—微网格”四级联动体系,根据镇域实情,将16个村(社区)划分为社区网格8个、农村网格30个,微网格135个。建立“微网格”群众沟通联系“微群”,不定期向辖区群众传递宣传信息,收集整理矛盾纠纷、群众诉求情况等线索,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联系沟通渠道。
二是打造过硬“微队伍”,丈量为民服务“精准刻度”。配齐“1+3+N”力量,挖掘退役军人、无职党员、企业职工、村医、热心群众等其他社会力量583人为网格“N”力量,共同加入“微网格”治理,实现“微队伍”配置优化;把志愿服务有效融入网格,常态化开展网格员培训3场次400余人次,组织网格“N”力量开展基层治理工作知识要点培训会1场次100余人。
三是做实乡村“微服务”,确保群众需求“落地有声”。严格按照“6+1”任务清单常态化开展走访重点人群、政策宣传等活动1万余人次,助农春耕、助残帮扶等主动服务群众600余次;依托基层智治平台,把日常服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网格,调处一般矛盾纠纷400余起,帮助群众解决一般困难诉求1600余件次,解决曙光水库历史遗留问题、河道沟渠清淤等困难问题1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