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记者从县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安徽三家粮食生产企业以香精勾兑当地大米假冒“泰国香米”后,该局赓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为期半月的以“泰国香米”为重点的问题粮食专项排查行动,切实强化粮食领域质量监管。
期间,该局以全县粮食生产企业、批发经营单位、农贸市场、商超等市场主体为切入点,以大米产地、包装标签、检验报告、质量安全等为检查重点,共检查排查粮食生产、销售单位160余家,排查大米350批次,抽样送检大米12批次,检验结论均为合格。对排查中发现涉嫌标注虚假产地的1批次产品,该局已责令经营单位停止销售并做下架处理。
“经排查发现,我县销售环节未涉及‘3·15晚会’曝光的相关‘泰国香米’。”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监管工作一直是该局日常监管工作的重点之一。
对此,该局以“日常监督+抽样检测+案件查办”为工作抓手,以督促批发经营单位、农贸市场、商超等粮食销售主体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为粮食安全监管工作重心,不定期巡查各粮食销售主体进货查验和进(销)货记录制度、大米检验合格报告、定期检查清理库存等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与此同时,该局以抽样检测和食品快检为粮食安全监管进行科技赋能,重点检验镉、铅等重金属含量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2022年共完成粮食抽检259批次,检验合格率为100%,累计查处涵盖标注虚假产地、生产日期不清晰、超过保质期等行为的粮食经营主体7家次。
“近年来,我们还与县发展改革委、县农业农村委、县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建立起协同监管机制,实现粮食产品监管信息互联互通。”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已实现互通粮食抽检信息17批次,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3次。通过一次进门开展多项检查,有效减轻了企业迎检负担。
为进一步夯实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县市场监管局还将积极结合“山城有信”微信小程序在粮食生产、销售、餐饮等环节的推广应用,做好涉粮主体信息的登记上“信”,确保消费者能够通过“山城有信”对涉粮主体信息实现一码查信用、一码查源头、一码查警示。同时,实现构建粮食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追溯体系,探索开展数字化监管,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