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县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县政协十一届第二次会议第207号提案的复函
陈小琼、张先明、刘红3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破解耕地撂荒“五大症结”的建议》(第207.1号)《关于有效解决耕地补足地块面临无人耕种问题的建议》(第207.2号)《关于进一步利用撂荒地的建议》(第207.3号)收悉。经与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县银保监组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刻不容缓,而坚定不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就是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重要途径。我县耕地撂荒情况严峻,截至2022年底,通过“网格自查”、专业复查,核实全县撂荒耕地面积超4.5万亩,已开展复耕面积1.16万亩,复种面积1.14万亩,仍有3万余亩的空缺,耕地撂荒不仅浪费耕地资源,严重影响粮食安全,还导致土地肥力降低,影响来年耕作质量,“耕地保护红线”警铃大响,持续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迫在眉睫。近年来,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力保障好粮食安全,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全县通过夯基、挖潜、推技、破瓶颈等数项举措,有效缓解了耕地撂荒情况,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耕地撂荒的问题,要持续开展预防、治理、监测,并不断开拓思路、学习先进经验,才能逐渐减轻耕地撂荒的严峻形势,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耕地基础,改善生产条件
我县地势平坦、耕地资源丰富,有利于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但因地块分散、地形狭长、坡度较高等不适宜规模化种植的特点,加之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多是老人和小孩,无力开展农业生产,导致耕地撂荒情况加重,因地制宜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配套完善生产便道和水利等设施、改造提升千年良田,不断夯实耕地基础,对改善耕地撂荒意义重大。一是改造配套高标准农田。2022年,我委为改善耕地地力条件、提高农田可耕作程度,不断向上争资夺项,利用项目资金针对现有高标准农田数量不足、少数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部分农田设施损毁等问题实施改进。全年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8.8万亩,新建排水沟15685米、耕作道6752米、机耕道23386米、生产路2833米,改建机耕道58767米,新建蓄水池5口、蓄水桶15个、提灌站3座,铺设管网14902米,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机械化可耕作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带动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助推农户增收,从根本上减少耕地撂荒。为管护好已修建高标准农田,建立了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属地管护机制,强化“共用共管”,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激发广大农户对耕地及田间工程的爱护,有效保障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安全运行。二是宜机化整治土地。加大撂荒耕地宜机化整治范围,将生产条件道路配套条件较好的耕地根据当年宜机化整治计划应纳尽纳,有效减少耕地撂荒。2022年,全县共整治土地2.6万亩,提升了耕地宜机化程度,更加适应农业机械化耕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产成本等生产压力。三是建设高标准制种田。依托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奖励资金项目,新建高标准水稻制种基地5000亩、高标准油菜制种基地3000亩,建成品种资源鉴定基地150亩、水稻育种材料鉴定评价基地150亩、选育新品种展示基地100亩;配套建设区域性种子临时晒场、库房等制种基地生产设施,有效夯实了制种基地生产能力,助力水稻和油菜制种产业发展,缓解耕地撂荒严峻情况。2023年4月,我县成功举办川渝稻油轮作高效示范暨高标准农田应急改造现场观摩会,展示我县运用稻油轮作、撂荒地复垦利用等综合措施,推进增产技术集成、加强生产管理,开展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取得既扩面又增产的双重效果,对于激发我县广大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有积极作用。
二、挖掘主体潜力,促进开发利用
针对撂荒地无人种的问题,积极挖掘资源潜力,发展耕种主体、推广种植技术、运用农业机械,因地施策,做到应种尽种。一是引导农户种地。坚持宣传引导,利用村务公开栏、村级广播、横幅等,广泛宣传耕地保护重要性及惠民惠农政策,增强耕地保护意识与耕地积极性。二是开展教育培训。2022年共培训795人,其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715人(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培训315人,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培训400人);开展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与改革项目县级培训80人,提高了农业生产者能力,提升农户干事信心。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台账,实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计划,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新发展家庭农场208家。四是加大耕地“托管”。引导农户开展生产托管,特别是整户居民外出无人照看的撂荒地,利用社会化服务进行耕、种、收,实现全程托管服务,减少耕地撂荒。五是发展集体承包。对于未发包的集体土地,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接手开展农业生产,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粮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种粮大户有利润、耕种农户有工资、村集体有分红”的共同致富。
三、推广运用技术,促进规模发展
以建设明月山示范带、创建全国农业示范区为抓手,推广应用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一是发展优势作物。推广低积累优质水稻“神9优28”“深两优5814”“创两优丰占”“忠香优904”、优质玉米“长科20”“大爱12”等主粮作物品种,种植面积4.7万亩。二是推广种植技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4万亩,保证不影响玉米产量的情况下可以增收一季大豆,提高了复种指数;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1.5万亩,推广粮菜间作套作种植2万亩,有效保障主粮作物高产稳产。三是推广农业机械。2022年,春耕春播期间共组织投入耕作农机具4万余台套,全年组织指导完成机耕14万亩、机防6万亩、机烘5000多吨、机播36万亩、机收67万亩,农机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8.14%。推广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育插3400亩,机械化种植降低劳动力依赖程度,促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四是发展优势土特产农业。开发利用坡度较高、地势较高的荒地,规模种植芍药、牡丹等土特花卉,形成规模化种植优势,让撂荒地产品卖出好价钱,目前芍药鲜切花10支价格在40元左右,让农民收益颇丰。
四、加大政策扶持,突破制约瓶颈
针对耕作收益较低的问题,大力支持提升耕地地力和补贴生产效益,强化土地流转规范,落实农业保险保障,让农民看得到希望、有奔头。一是规范土地流转,降低经营风险。2022年,我县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通知》,有效防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风险,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利用土地流转平台,集中土地信息、承包信息等,推动撂荒地和周边土地一并流转开发。二是发放农资补贴,促进农民积极种粮。为提高耕地地力水平、缓解农民生产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我县全力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按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等补贴,2022年全年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2240万元、种粮大户补贴690万元,6-8月高温干旱导致作物受灾严重,额外补贴26个乡镇(街道)150余万元配置柴油抽水机等334台,降低了高温干旱对群众带来的经济损失,保障了农户经济效益。贯彻落实《垫江县支持和规范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有效、精准利用国家级制种大县奖励项目资金,支持和规范了水稻制种产业,发放了制种奖励,激励制种企业、制种乡镇、制种农户三方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种子安全。三是引导金融投资,助力农业生产。深入贯彻落实各项金融政策,配合金融监管部门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大与农行、国开行等银行对接力度,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领域。落实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232.822万元,支持31个农民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持续发展,对垫江县丰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21年以来发展农业产业产生的贷款给予贴息8.01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四是落实农业保险,增强生产抗风险能力。我县逐步提升农作物保险覆盖范围,目前已实现水稻、油菜等制种产业保险全覆盖,主粮作物大面积覆盖,进一步提高了农业风险保障水平。2022年,全县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20个,总保费4504.92万元(其中:市级及以上财政补助3050.98万元,县级财政配套596.77万元,农户自筹857.16万元),累计赔付2697.09万元。同时,不断完善保险机制体系,建立了县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村级协保员、政策性保险承保公司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了村级协保员体系,加强了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保障农业保险理赔“前中后端”。五是推进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我县大力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成立及发展。目前,全县登记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240家,新增67家,荣获“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优秀推广县”称号,杠家镇花园村种植联盟荣获“2022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发放社会化服务补助,将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9种作物11个环节纳入社会化服务财政补助范畴,开展机耕、飞防、机收、机烘等服务,享受社会化服务补助11.8万亩,使用财政补助资金467.8万元,大幅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激发农户种粮内生动力,实现了农户与专业化组织均受益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委将持续开展撂荒地排查、梳理、督导等工作,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政策落实、加大政策帮扶,全力做到不漏一处死角、不见大面积连续荒地,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奉献农委力量。
此答复函已经李德飞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如有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县政协提案委。
垫江县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