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暨争当全市乡村振兴排头兵“十四五”规划》的草案解读
一、文件制定依据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总体方案》、《垫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垫江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垫江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编制本规划。
二、指导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以及市委对垫江“争当全市乡村振兴排头兵”的要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本路径,走出一条符合垫江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为全县国民经济“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贡献垫江智慧,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兴农,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产业不动摇,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向科技化、品牌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绿色引领,推动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红线,全力推进生态优先示范地、绿色发展先行地建设,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高效率发展。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支撑,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提高农业农村全要素生产率。
坚持农民主体,推动公平发展。切实发挥农民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主要目标
到2025年,构建起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质量大幅提高,建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让农业农村成为全县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重要载体,争当全市乡村振兴排头兵,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以上,品牌农产品数量达到40个。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6%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缩小,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保水平与城镇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五、工作措施
(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尽快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推动农业农村加速向现代化迈进。
(二)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强化粮食、生猪和蔬菜保障,成片规模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三)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积极融入现代成渝现代产业带建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全面实施“双十”、“双百”工程 ,培育壮大粮油、生猪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多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协同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
(五)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和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以品种提品质、以品质创品牌、以品牌增效益,不断增强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
(六)全面强化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支撑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七)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城镇和村规划、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建设美丽乡村。
(八)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人地钱技数”等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九)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多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型性收入,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强化党组织对农村基层治理的领导,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
(十一)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大乡村生态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探索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推进农业农村碳达峰工作。建设生活环境自然优美、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把落实农村政策情况作为巡察工作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权力运行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伟大事业。
(二)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加强全县“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项目储备,建立滚动项目库,按年度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以项目为抓手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重大工程、重点任务、重要目标如期实现。坚持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跟着项目走,严格落实农业农村项目用地政策。加强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推进。
(三)动员社会参与。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建设垫江乡村振兴智库。宣传一批为垫江乡村振兴作出重大贡献的农民、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基层干部等,强化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强化法治保障。坚持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制度化法治化。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平台建设,建强基层执法队伍,实行农业农村领域执法事项清单制度,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对乡镇执法的指导监督,增强乡镇执法能力。强化农业农村普法宣传,抓好农村“八五”普法,推动法律法规进农村,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五)保障资金投入。全县各级政府依法依规将农村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优化涉农资金管理体系,实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充分挖掘项目商业价值,创新工程项目投融资方式,大力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
(六)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加强规划与重庆市农业农村规划、垫江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垫江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垫江县国土空间规划等基础性、全局性规划的衔接。抓好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各项目标、任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适时调整。创新监测方式,加强农业农村统计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及决策提供支撑。